中国园林之美:大学应教授传统建筑,导游只会吹牛令人忧

share
《中国园林之美:传统与现状》

在当今大学建筑系的教育中,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略显尴尬。课程设置上往往更侧重于西方建筑理论与实践,而对中国传统建筑有所冷落。

从课程安排来看,建筑系的学生们接触到大量的西方建筑史、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占据了学生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而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往往只是作为选修或者在有限的课时中匆匆带过。例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们更多地是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很少有机会深入研究和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与理念。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近代以来,西方建筑理念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的进程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方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其先进的建筑技术,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推崇。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与国际接轨,大学建筑系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然而,这种重西方建筑而忽视传统建筑的现状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首先,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如果在大学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传统建筑的精髓将难以传承下去。其次,缺乏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运用,也使得我们的建筑设计缺乏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千篇一律的西方风格建筑难以体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建筑系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平衡。增加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比重,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学习传统建筑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教师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鼓励他们在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园林特色元素之美

在中国园林中,特色元素如同诗篇中的字句,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些元素,如六扇花窗、洞门、屋檐、瓦当、廊、花窗等,不仅是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所在。

六扇花窗,以其对称和谐的几何图形,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精致与雅致。它们通常由六片花瓣形状的窗格组成,中间留有空隙,既保证了通风采光,又巧妙地将园内景色与外界隔开,形成了一种“半遮半掩”的美感。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花窗的漏景之美,让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自然风光。

洞门,作为园林中的通道,其圆形的门洞寓意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不仅方便游人穿行,更以其独特的形态,成为园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洞门的简洁与圆润,与园林中的山水、植物相映成趣,让人在漫步间,感受到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宁静与深远。

屋檐,作为中国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飞檐翘角的设计,不仅具有实际的排水功能,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现。屋檐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如同书法家笔下的飞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屋檐下的春意盎然,让人在历史的沧桑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瓦当,作为屋檐的装饰,其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瓦当上的龙凤、花鸟、云纹等图案,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然和谐的一种追求。它们如同一首无声的诗,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廊,作为连接园林中各个景点的纽带,其曲折蜿蜒的形态,让人在行走间,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廊的设置,既方便了游人的休息与观赏,也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深度。

花窗,作为园林中的又一特色元素,其精美的镂空图案,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意境。花窗的漏景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能够将园内的景色与外界的自然风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自然之美。

这些特色元素,如同中国园林中的珍珠,串联起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中国园林中漫步,就如同在诗画中徜徉,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

《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与哲学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的设计中,造景手法多种多样,如框景、借景、漏景、抑景等,这些手法不仅美化了园林,也反映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含蓄的审美观念。

首先,框景手法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技巧。它通过建筑的门窗、廊檐等构成“画框”,将自然景观巧妙地框入其中,使游人在行走中如同欣赏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框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效果,更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借景手法则是将园外的自然景观或建筑引入园内,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园外的景色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通过开敞的厅堂,将远处的北寺塔借入园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借景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漏景手法则是一种含蓄的造景手法,通过花窗、廊壁等的漏空,隐隐约约地展示园中景色,使人在观赏时产生遐想,增加园林的神秘感和艺术魅力。漏景手法的运用,反映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

抑景手法则是通过建筑或植物的遮挡,使游人在行进中不能一眼望穿,产生期待和探索的心理,从而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和层次感。这种手法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含蓄、曲折的审美观。

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造园时力求与自然和谐相融,使园林成为自然的延伸。同时,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即通过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元素,表达无限的意境和情思。

以苏州园林为例,这些园林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框景、借景、漏景、抑景等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然、崇尚隐逸的生活态度。

总之,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它通过有限的空间,展现了无限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反映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含蓄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园林艺术,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份来自古代的智慧和美。
share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