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来历:一场由大火引出的传统节日故事

share
你知道清明的来历吗?其实啊,清明节是一场大火烧出来的。在我国春秋时期,晋献公(原文为亚献公错误)有个儿子叫重耳,为了避免被迫害,于是他就选择逃亡到了其他国家。晋公子重耳在逃亡的十九年中,经常食不果腹,要多惨就有多惨。其中有一个随从叫介子推,为了救他,曾不惜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煮汤喝。重耳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的感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骨奉君。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登基继位,称为晋文公。他继位以后,要重赏当初跟随他的那几个人,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于是介子推便背着老母亲去了山西的绵山隐居。晋文公一听介子推隐居去了,觉得很羞愧,于是派人去找,找来找去呢,也没有找到,就有人出主意,干脆把山给烧了,烧三面,留一面,这样就能够把他逼出来。就这样,大火烧遍了整个绵山,却还是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前死去了。在他的背后有一个树洞,里面藏了一件写着血书(原文雪书错误)的衣襟,上面写道割骨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意思是我割肉给你,表示我的忠心,但愿你能够成为一个清闲的明君。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够吃冷食。第二年的同一天,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那棵原本枯萎的老柳树长出了新芽,于是就给这棵老柳树赐(原文刺错误)了一个名字,叫做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就有了过清明节的习俗。我是龙妹,关注我,为您分享更多文化与故事。
《清明习俗全知道: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

清明,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时刻,更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清明的起源与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紧密相连。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肉奉君,这份忠诚令人动容。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重赏功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选择隐居绵山,晋文公羞愧派人寻找,无奈之下放火烧山,却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出,最终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骨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吃冷食。次年清明,晋文公登山祭奠,看到枯柳重生,便赐名“清明柳”,并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的习俗不断丰富。扫墓祭祖是清明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怀着崇敬之情前往祖先墓地,清扫墓碑、献上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感恩。踏青也是清明的一大乐事,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走出家门,漫步于青山绿水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此外,放风筝、荡秋千等传统活动也为清明增添了许多欢乐氛围。

在现代社会,清明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本,铭记祖先的功绩与传承。同时,也是家人团聚、增进亲情的时刻。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传承清明文化,共度美好时光。无论是缅怀先人,还是享受春光,清明都将继续在岁月中绽放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纽带。
清明来历,重耳,介子推,割骨奉君,寒食节,清明节
[Q]:清明是怎么来的?
[A]:春秋时期重耳逃亡,介子推割肉救他。重耳继位后忘介子推,介子推隐居,重耳烧山逼他,介子推死,重耳定放火烧山日为寒食节,后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Q]:寒食节有什么习俗?
[A]:全国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Q]:晋文公为什么要烧山?
[A]: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派人找不到,有人出主意烧山逼他出来。
[Q]:介子推留下了什么?
[A]:他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前死去,背后树洞藏着写有“割骨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血书的衣襟。
[Q]:清明柳是怎么来的?
[A]:晋文公第二年登山祭奠时,发现原本枯萎的老柳树长出新芽,便赐名清明柳。
[Q]:重耳逃亡了多久?
[A]:重耳逃亡了十九年。
[Q]:重耳继位后称为什么?
[A]:重耳继位后称为晋文公。
[Q]:割骨奉君是怎么回事?
[A]:介子推为救重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煮汤喝,这就是割骨奉君。
share
评论 (0)